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打好民族牌稳步走出去
面对走出去的事业有大草原般的广阔胸怀,面对侵权盗版有快刀斩乱麻的果决行动,获得了“2017年全国版权示范单位”称号的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手抓民族特色出版,一手抓打击侵权盗版,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民族特色,成为走出去优势
2016年,在包头举办的第26届全国图书博览会上,一套以蒙、汉两种文字同时出版,名为《成吉思汗卡通画册》(20册)的图书引起读者关注。这套引进自蒙古国的画册,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版权交流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深耕民族特色内容,先后与蒙古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进行了版权输出和引进工作。谈及出版社的版权运营工作顺利开展的原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郭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年来,出版社加强版权的创作、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探索实践创新,让精品图书发挥良好的传播效应。
“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是我们的优势。”郭刚向记者介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自1951年成立以来,坚持“把蒙古文图书放在首位,蒙汉文图书共同繁荣发展”的出版宗旨,在传承保护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上投入了很大力量。
成立60多年以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累计出版各类图书2万余种,其中蒙古文图书达8000余种。近几年,蒙古文图书占出版总数的比例呈现出稳定且持续增长的良好发展趋势。
文字背后蕴含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是走出去的内生动力。“内蒙古自治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游牧民族到今天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汉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49个民族的超长历史中,这片美丽的草原一直见证着风云变迁,其中的文明历程、风起云涌的震撼故事都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开发。”郭刚说道。
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图书内容走出去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包括《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医学古籍经典》等图书均受到了国外市场认可。
版权交换,走出去和请进来同步进行
在充分发挥中蒙两国都使用同种语言——蒙古语这一优势的基础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采取“版权交换”措施,推进两国版权贸易发展。
“‘版权交换’是我社为实现互惠共赢采取的措施。”郭刚告诉记者,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向蒙古国输出的《四大名著》缩印版为例,“该书一共4本,蒙古国不用支付版权费用,而以相同质量4本书的版权相抵,把同等条件的4本书向我社输出,由我社翻译出版。”
近年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向蒙古国输出的作品以历史人文、经典名著为主。郭刚介绍,通过“版权交换”,还有一个潜在的好处就是可以进一步判断对方国家对我国图书内容方面的需求。
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版权贸易的过程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一方面通过申请国家基金项目,充分借助“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工程”等平台,推动社内图书走出去;另一方面主动寻求合作,拓宽版权输出道路。目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国际合作出版中心正在与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一家出版社洽谈版权输出事项,为社内图书走向国际市场探索经验,打好基础。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尝试,郭刚分析认为,比较容易走出去的主要是以下3种内容的图书。一是经典名著系列,此类书已经在世界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其他国家比较容易达成合作意向。二是历史人文类图书,我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人文积淀让世界上许多中华文化的爱好者、追寻者痴迷,关注此类书籍的读者人数较多。三是与中国大政方针政策有关的图书,这类图书可以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
面对盗版,“痛定思痛”联手反击
近年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在走出去的路上步伐坚定,而在发现被侵权后,打击盗版也绝不手软。
曾经,市面上出现的不少盗版图书,盗用的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名义,这给出版社的声誉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远,过去我们的版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未能及早重视并采取措施。”郭刚坦言。
随后,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本售价50元的书,正规出版社以六折的价格卖给经销商,再扣除印刷费、作者稿费、管理成本、市场成本等多项开支,只剩下约10%的利润;而一本盗版图书只需要支付纸张和印刷包装费用,净利润可以达到50%。
“痛定思痛”之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专门聘请了两位负责版权工作的人员,将其岗位设立在总编室内。对于疑似非法出版物,他们认真、慎重地核查,及时邮寄样书及鉴定结果,同时全力配合地方出版局进一步打击盗版图书的要求。此外,出版社还常年聘请著作权方面的专业律师,办理版权纠纷案件,以保障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出版社加强面向全社员工的版权知识宣传,将与版权工作密切相关的人员派往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培训,与同行交流做法,学习经验。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还积极参与到京版十五社反盗版联盟中,先后在广东、河北、甘肃等地发现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名义盗版盗印图书36起,并采取了向政府部门举报等措施,给予了严厉打击。
作者:尹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8年7月5日